留学生课程辅导

泛读、精读的区别是什么(批判性阅读跟精读有这些区别)

2021-12-18 15:29:00来源:考而思在线阅读量:382

摘要

作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常见手段,同学们应该对泛读与精读比较熟悉了,那么什么是批判性阅读呢?它跟精读有什么区别?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。首先,泛读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。它是通过快速阅读大量文字,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速度,然后在保证阅读速度基础上,再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。我们在各种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目,其实就是考验大家的速读或者说泛读能力,看看大家会不会挑重点地迅速阅读。在

作为提高阅读能力的常见手段,同学们应该对泛读与精读比较熟悉了,那么什么是批判性阅读呢?它跟精读有什么区别?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问题。

阅读

首先,泛读是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必要手段。它是通过快速阅读大量文字,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速度,然后在保证阅读速度基础上,再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。我们在各种英语考试中的阅读题目,其实就是考验大家的速读或者说泛读能力,看看大家会不会挑重点地迅速阅读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,泛读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,现在的媒体文章也是尽量做到短小精悍,内容浓缩,便于读者快速泛读。

与泛读相反,精读就是要求同学们一字一句地读,不明白的查字典问人,弄明白为止,还需要做笔记,时不时复习一下。这种阅读方法的目标是增大词汇量,理解全文内容,具体的句式,单词的准确含义,培养语境,理顺文章结构,等等细节的方面。要想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有提高,精读是必不可少的基础。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学习课文的时候,就是典型的精读场合。值得注意的一点,就是各种考试阅读培训班。这些培训班是训练同学们的泛读能力,或者说提供一些做题应试技巧,它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真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。在平时课堂的精读训练,才是稳打稳扎的学习方法之一。

泛读与精读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。没有精读打好自己的阅读基础,扩大自己的词汇量,泛读的速度是没法显著提高的,即使硬着头皮在规定时间内把文章读完了,自己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。同样,泛读的能力提高后,也能够反过来提高精读的速度,自己能够把精力更集中在自己不明白的部分。两者同时进行,自己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。

搞清楚了这两者的概念,那什么是批判性阅读呢?批判性阅读是否就是精读?可以说,泛读和精读都是批判性阅读的必要手段,但批判性阅读是在两者之上的更深层次阅读与思考。

打个比方,我们去尝试一家新开的餐馆。泛读就好比在前台把菜单匆匆一览而过,没时间坐下来吃,赶忙点了两个菜打包带走。精读就是悠哉地找个好位置坐下来,把菜单仔细研究一遍,再听听服务员的介绍,点上几个招牌菜大家细细品尝,酸甜苦辣都试个遍。而批判性阅读,就好比在这个基础上,不仅把每个菜的味道都品尝仔细,还把厨师请出来详细询问每道菜用了什么原料,怎么做的,每道工序如何,然后再跟其他餐馆的类似菜式比较比较,然后自己再提出一些问题或改进意见,跟大厨一起讨论如何改进这道菜,或者大家如何在家中也能炒出同样的菜肴,等等。这完全是把自己放到了跟大厨平起平坐的位置,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食客了。

阅读插画

批判性阅读的这种彻底性,决定了我们是无法通过一两次的阅读就达到目的的,而是要多次阅读。批判性阅读一篇文章的第一步,就是泛读。这个阶段我们就是通过迅速阅读来掌握一些基本信息,提出一些what的问题: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格式 议论文、记叙文、还是散文?作者何人以及其背景如何?当时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如何?在什么媒体上发表的?文章的目的是什么?它针对的读者群又是哪些?文章想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?或者说,文章大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等等。

在通过泛读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后,就应该进行下一步的精读。在这个阶段的阅读,就不能只满足与大致明白文章的基本内容了,而是要彻底读懂文章的含义,并且开始思考提问题。譬如,原文试图解决哪几个详细问题?原文的thesis包含了哪几方面内容?对于这些thesis的观点内容,文章采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的?这些论据是否充分?是否合适?论证过程中是否有逻辑漏洞?原文中有哪些让你疑惑不解的地方?等等。我们可以看到,在这个精读的阶段,我们就不止是在问what的问题了,而是开始问how。

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的问题,同学们要学会做读书笔记的习惯,也就是annotation。通过笔记把自己的阅读心得与疑问都记录下来,因为这些问题跟后面的批判性写作有着直接联系。

在精读部分完成后,我们还要进行下一步更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,这也是批判性阅读的精髓部分。在这个阅读阶段,我们要站在作家同行的平行视角,提出各种关于how,以及why的问题。之前阅读中使你疑惑不解的问题,作者是否最终给出了答案?原文的强项和弱点各在何处?对于原文中的论据,你是否有自己的看法?原文的thesis是否合适?有没有出现跑题现象?原文作者是否忽视了什么?有没有分析反方意见?等等。

当前文章链接:

凡来源标注“考而思”均为考而思原创文章,版权均属考而思教育所有,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,否则追究法律责任

留学生辅导

定制课程

电话咨询

400-640-8558

客服微信

在线客服